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录
  • QQ:2458797171

    在线时间:8:30-20:30

    客服电话

    13105665566

    电子邮件

    2458797171@qq.com
  • 环保学社APP

    用手机浏览器扫一扫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25hb.com [小版主]
未知星球 | 未知职业
  • 关注0
  • 粉丝8
  • 帖子4451
精选帖子

[产业资讯] 环保产业营收高增长的背后 哪些短板急需补齐?

[复制链接]
25hb.com 发表于 2022-3-20 1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来自 浙江嘉兴海盐
“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之一。据统计数据,2016年—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以上,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从2016年的3.3%上升至2020年的4.5%。但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未得到根本缓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指出,我国环保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创新和转化应用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市场主体培育不充分、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现有的以污染末端治理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体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全行业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变革箭在弦上,建立减污降碳全覆盖,多污染物协同、多要素协同、全过程系统治理,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全新产业体系的任务日益紧迫。
        以末端治理为主遭多方诟病,呼吁开展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
        补齐发展短板,匹配“双碳”战略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成倍增长。
        近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举行传达贯彻“两会”精神暨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学习、创新、发展”大讨论动员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席北斗指出,“‘双碳’战略必将推动新一轮环保科技与产业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能源的绿色革命、产业的绿色革命和治理理念的绿色革命上。“污染治理将更加注重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更加关注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绿色金融、碳交易体系等改革以及绿色‘一带一路’都将推进生态环境科技的突破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市场规则5个方面不能完全匹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双碳’战略等新形势、新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昆岳互联公司董事长刘怀平指出,目前我国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体系在源头治理、过程减排、协同治理、跨区域服务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短板。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大企业缺技术、小企业缺资金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此外,生态环保产业领域市场规则不健全。“重投资,轻技术”现象普遍,对先进技术形成挤出效应。
        科技创新需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研发、超前布局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原始创新不足,集成创新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较快,成绩亮眼:环保技术装备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一。据科技部评估显示,约10%的环保装备实现国际领跑。污水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取得进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膜产业基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将成为引领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席北斗认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要前瞻性、“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先进制造+多介质水土气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协同和绿色“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上,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研发、超前布局,将给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这需要我们携手打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壁垒,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主体与行业企业等应用转化主体要协同一致。”他说。
        刘怀平指出,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原始创新不足,基于全要素资源能源效率的集成创新亟待加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够,某些关键工艺、材料和零件部仍然依赖进口。行业创新力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新技术进入市场受限,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与其市场占有率不相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的机制存在脱节,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低。
        为此,他建议不断增强生态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重点向原创技术、多领域协同技术倾斜,对市场急需、依赖进口的技术、材料、零部件等,列入政府重点支持的研发项目;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生态环保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型冠军企业;鼓励拥有创新优势的企业跨界合作、融合创新。
        以互联网赋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互联思维,完善数字化、协同化治理体系
        “让制造业的‘人、机、网、场’实现互联互通,让生产过程做到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这是刘怀平对制造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景的描述,“环保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服务化、数字化、平台化。我们要以产业互联网赋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促进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制定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提供税务减免、示范项目补贴等优惠,引导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在走访调研中,刘怀平发现,高端数字化人才的紧缺困扰着大多数制造业企业。“AI、5G、算法、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人才需求井喷,既懂生产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刘怀平认为,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变量,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竞争焦点。
        席北斗建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管,应从原来的被动监管转变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实现主动监管,建立全新的污染溯源、智慧监管、风险预警预测等环保管家技术体系。在治理模式上,从原来的政府主导为主的污染治理,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
        此外,环保产业界普遍认为应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服务业。全面推广第三方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开展“两高”行业环境设施第三方专业化运维试点,建立环境设施托管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购买生态环境运维、托管、咨询等服务,加快区域环境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环境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右上角“高级模式”进入更多文字、附件、图片等编辑模式;
发帖前请在网页顶端搜索网站内容,已有内容请勿重复发布;
请按版规要求发布帖子,禁止回复表情、数字等无意义内容;
请按网站要求的文件格式上传资料,建议将资料压缩后上传;
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黄赌毒诈”等违法信息!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侵权申诉 | 帮助中心 | 浙ICP备13003616号-2  |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3884号 网站统计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的立场;禁止发布任何违法信息及言论,若有版权异议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Copyright © 2010- 爱我环保学社(http://www.25hb.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