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膜生物反应器(MBR)A/O工艺处理己内酰胺废水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活性污泥法(CAS)A/O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MBR法较之CAS法能更有效地去除COD、NH3-N及NO3-N,在较高负荷下,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同时研究了不同回流比对MBR法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回流比R=5时,处理效果最为理想。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A/O工艺 回流比 污泥负荷
己内酰胺(C6H11NO)废水是化工产业中难处理废水之一,虽然己内酰胺易生物降解,但由于其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出水水质难以达标,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处理己内酰胺废水使用A/O工艺,即缺氧(Anoxic)-好氧(Aerobic)系统。在常规的生物脱氮工艺中,为保持构筑物中有足够数量的硝化菌以完成生物硝化作用,在维持较长污泥龄的同时也相应增大了构筑物的容积;此外,絮凝性较差的硝化菌常会被二沉池的出水带出,硝化菌数量的减少影响硝化作用,进而降低了系统的脱氮效率。A/O系统结合膜生物反应器,较污泥法增加了池内的生物量,且工艺简单,更耐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管理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2]。
本文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A/O工艺在较低污泥浓度状态下处理己内酰胺废水的效果,考察回流比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悬浮活性污泥法A/O工艺在不同的污泥负荷下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1 试验装置及运行工况
1.1 试验装置
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反应装置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好氧池体积均为12 L,缺氧池体积为4 L。
装置中所用搅拌器为B90型无极调速电动搅拌器,所用恒流泵为HL-1恒流泵、HL-5恒流泵及 BT-100恒流泵。试验用膜管是广州佛山陶瓷研究所生产的无机陶瓷膜,长30 cm,外径13 mm,内径9 mm,外表面孔径0.1~0.2 μm。蠕动泵采取抽10 min,停5 min的运行方式,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实现负压值的改变、出水量的调节,达到进出水平衡。
膜生物反应器A/O工艺处理己内酰胺废水试验研究
图1 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膜生物反应器A/O工艺处理己内酰胺废水试验研究
图2 传统活性污泥法装置
1.2 运行工况
试验用污泥取自天山污泥厂,污泥驯化阶段保持进水己内酰胺浓度在1000 mg/L左右,即COD为2000 mg/L,TN为245 mg/L,加入适当K2HPO4,维持C在100:1左右,保持泥龄为30 d,好氧段溶解氧(DO)控制在4 mg/L左右。污泥30 d后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MLSS在4750 mg/L左右,传统活性污泥法(CAS)中的MLSS稳定在4200 mg/L左右,驯化阶段结束。在第一阶段(30 d)内,保持污泥负荷0.3 kgCOD/(kgMLSS·d),期间改变回流比,考察回流比对去除效率的影响。随后逐步增加进水量,提高污泥负荷至0.8 kgCOD/(kgMLSS·d),保持回流比R=5,10 d后出水水质稳定,进入第二阶段(10 d)。
1.3 主要项目的分析方法
COD:微波炉重铬酸钾标准滴定法;NH3-N: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NO3-N:硝酸根电极法;TN: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MBR法与CAS法处理效果比较
在保证进水水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MBR和CAS装置进行连续40 d的监测,观察两装置的出水,考察处理效果。每7~10天取样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COD和TN。监测情况如图3所示。
膜生物反应器A/O工艺处理己内酰胺废水试验研究
图3 MBR和CAS出水效果比较
在监测期间,对MBR的回流比进行多次调整,其值分别为1,2,5,10,CAS系统的回流比一直为5。回流比对MBR去除效果的影响具体见下文分析。6月8日,CAS系统发生一次严重的污泥上浮现象,导致系统对COD和TN的去除效率下降。除去这次突发事故,CAS系统的对COD和TN去除效果基本稳定。
6月12日开始逐步提高两系统的污泥负荷,到6月21日系统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负荷的提高,两系统的去除效率都有所降低。无论高负荷还是低负荷,MBR的去除效率都要优于CAS,在高负荷下优势更为明显。
2.2 不同污泥负荷下MBR、CAS处理效果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污泥负荷下,MBR及CAS处理COD及TN的效果,对两装置进行了连续40 d的观察研究。通过改变进水水量,污泥负荷从最初的0.3 kgCOD/(kgMLSS·d)提高到0.8 kgCOD/(kgMLSS·d),处理效果如表1和和2所示。由于改变负荷需要10~15 d的稳定时间,表中数据均为稳定后2次监测的平均值。A段、O段水质均为滤纸过滤后测得。
表1 0.3 kgCOD/(kgMLSS·d)各阶段处理效果
装置
| 监测项目/(mg·L-1)
| 进水
| A
| O
| 出水
| MBR
| COD
| 2000
| 189.5
| 44.9
| 12.2
| TN
| 245
| 21.7
| 12.8
| 11.6
| NH3-N
| -
| 10.6
| 2.4
| 1.5
| NO3-N
| -
| 0.81
| 8.4
| 9.1
| CAS
| COD
| 2000
| 157.4
| 52.7
| 41.2
| TN
| 245
| 28
| 14.1
| 13.7
| NH3-N
| -
| 12.8
| 3.4
| 3.4
| NO3-N
| -
| 1.19
| 10.3
| 9.3
|
表2 0.8 kgCOD/(kg MLSS·d)负荷下各阶段处理效果
装置
| 监测项目/(mg·L-1)
| 进水
| A
| O
| 出水
| MBR
| COD
| 2000
| 386.2
| 121.1
| 64.3
| TN
| 240
| 36.1
| 17.4
| 16.0
|
| NH3-N
| -
| 10.5
| .5.1
| 4.2
| NO3-N
| -
| 1.79
| 10.2
| 11.5
| CAS
| COD
| 2000
| 427.2
| 204.7
| 121.8
| TN
| 240
| 50.3
| 29.4
| 23.4
|
| NH3-N
| -
| 14.1
| 10.4
| 9.5
|
| NO3-N
| -
| 1.81
| 16.4
| 12.4
|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0.3 kgCOD/(kgMLSS·d)负荷下,MBR的出水水质略优于CAS,而在0.8 kgCOD/(kg MLSS·d)负荷下,MBR的出水出水质明显优于CAS。在0.3 kgCOD/(kgMLSS·d)负荷下,两沉淀池出水水质均非常好。将CAS的O段滤液与出水相比较,可以看出出水的COD、NO3--N比O段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在沉淀池中的停留过程中有反硝化作用。而MBR的O段滤液与出水相比,COD的值从44.9 mg/L降到12.2 mg/L,膜管对悬浮物的截留作用非常明显。NH4+-N降低,但NO3-N却有所升高,这说明膜管的过滤过程中有硝化反应的产生。在陶瓷膜管表面可以看到形成了一层几乎透明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可能由被截留的悬浮细菌形成的,对有机物的去除和硝化作用均有贡献(3)。
随着负荷的提高,MBR和CAS的各项去除效果均有所下降,但MBR较之CAS仍有很大的优势,其硝化和反硝化效果均优于CAS。由于污泥负荷的提高,水力停留时间缩短,CAS出水的浊度升高,大量的游离细菌尤其是絮凝性较差的硝化细菌被冲刷出去,而MBR能截留游离细菌,对污泥的活性影响不大[4]。MBR的脱氮效率比CAS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硝化速率的提高源于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絮体较小,较小的絮体有着更大的周长/面积比,因而氧传质阻力小,硝化作用更彻底。但絮体尺寸对反硝化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5]。在这里,可能是MBR的C/N比更合理,从而使其反硝化作用也更彻底。第二,由于膜管的截留性能,系统内的硝化菌的含量较CAS高。
另外,在监测过程中,几乎测不到NO2--N,这主要是硝化反应速率要大于亚硝化反应速率,NO2--N一旦生成,立即被硝化为NO3--N。出水中NO3--N占TN大部分,反硝化成为系统脱氮的限制因素。
2.3 不同回流比下MBR的处理效果
分别研究了回流比为1、2、5、10下MBR的NO3--N、COD和NO3--N的处理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回流比改变后,系统在7 d后方可稳定,因此表中数据为稳定后2次监测的平均值。
表3 不同回流比下各项去除效果
监测项目/(mg·L-1)
| R
| 进水
| A
| O
| 出水
| COD
| 1
| 2000
| 515.8
| 50.4
| 17
|
| 2
| 2000
| 328.5
| 58.7
| 18.3
|
| 5
| 2000
| 237
| 50.5
| 15.2
|
| 10
| 2000
| 178.5
| 58.5
| 20.2
| NH3-N
| 1
| 0
| 26.4
| 0.8
| 0.5
|
| 2
| 0
| 18.9
| 2.4
| 1.7
|
| 5
| 0
| 10.6
| 2.4
| 1.5
|
| 10
| 0
| 9.06
| 2.6
| 2.3
| NO3-N
| 1
| 0
| 0.84
| 43.9
| 46.7
|
| 2
| 0
| 0.76
| 39.1
| 46.2
|
| 5
| 0
| 0.81
| 11.2
| 13
|
| 10
| 0
| 21.56
| 52.5
| 52.8
|
回流比的大小对COD处理的去除效率的影响不大,COD的去除效率始终达到99%以上,但对氮的去除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好氧段里进行氨氮的硝化处理时,混合液中氧含量越充足,对硝化反应越有利,但若回流液携带过多的溶解氧到缺氧池,当A段的DO>0.5时,就会影响反硝化的效果[6]。从反硝处理的角度来说,水中溶解氧越少越好,硝酸盐越多越好,这样就需要控制最佳的回流比[7,8]。在试验中发现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