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试验方案总体设计
本试验方案拟采用生化、物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的方法。既保留了生物处理方法能稳定去除大量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的特点,又可以发挥物化方法去除色度和剩余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处理,对色度和溶解性的痕量物质均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试验工艺各处理单元功能分别为:
3.4.1预处理部分
格栅:拦截废水中的线条及杂物。
调节池:调节废水水量、水质以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根据需要加酸调节废水pH值。
说明:本试验方案的进水采用印染企业调节池中废水,故试验装置不含预处理单元。
3.4.2主体工艺部分
水解酸化:针对印染废水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通过时间控制将厌氧消化过程控制在第一、第二阶段,使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及难降解有机物先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形成有机酸、醇类、醛类等,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并去除部分COD和色度。
催化预氧化絮凝:氧化法是一种优良的印染废水脱色方法,但如果氧化程度不足,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可能被破坏而脱色,但其中的COD浓度仍很高;若将染料分子充分氧化,能量、药剂量消耗可能会过大,成本太高。故本方案采用预氧化絮凝工艺,目的是通过氧化法将水溶性染料分子变为疏水性或使阳离子染料分子转变为中性、阴性分子,以利絮凝除去。经预氧化、混凝过滤单元,可以去除大部分COD、SS、色度,提高废水B/C比,改变污染物电化学性质。
高效曝气生物反应器:即利用固定化在填料上的生物膜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它比国内通常采用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池容和占地面积少,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与土建费用;(2)出水水质好,为后继的深度处理提供良好的运行条件;(3)处理流程简单,不需设置二沉池;(4)可以间断运行,微生物不易流失,间断运行也能保持优势菌种,启动周期短;(5)基建费、运行费用低。经高效曝气生物反应器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中间水池:池中设反洗泵对高效曝气生物反应器进行反洗。
3.4.3深度处理部分
采用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设备内集成以下处理单元:高级氧化→微絮凝过滤→活性炭过滤→反渗透。
3.4.4污泥处理部分
各单元的反洗水进入调节池,剩余污泥排入贮泥池,采用一体化浓缩脱水机处理。
说明:本试验方案暂未考虑污泥处理部分,故试验装置不含污泥处理单元。
4
试验方案设计
4.1
工艺设计
4.1.1水解酸化单元
1座。最大水力停留时间t = 8 h,最大有效容积V =8 m3,规格:L×B×H = 1.5×1.5×4.5 m,填料高度为h=3.5 m。池内装配半软性填料,以增加池中单位体积的微生物量,使池中大部分生物以膜的形式生长,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底部设污泥贮泥斗,剩余污泥定期重力排放。
污水提升采用立式管道泵,共1台,规格:Q=1~2 m3/h,H=10 m。在水解酸化单元进水管设转子流量计与管道混合器,预留接口,必要时加酸以调节废水pH。
4.1.2预氧化单元
1座。水力停留时间可调t = 1~3 h,有效容积V =1~3 m3,规格:L×B×H = 1.0×1.0×3.5 m,池内装配扰流装置,改善水力传质条件。
氧化剂初步定为Fenton试剂,设Fenton试剂计量投加装置1套。
4.1.3
絮凝、沉淀单元絮凝反应器
在反应池进口通过加药泵分别投加絮凝剂与助凝剂,具体试剂通过试验确定。设溶药投药箱2个,单个有效容积为0.5 m3,PE材质;加药泵2台,规格:Q=0~100 L/h,H=10 m;加药泵出水管上设转子流量计。
采用微涡流絮凝反应器,与斜管沉淀单元合建,尺寸:L×B×H = 1.0×0.3×1.0 m,分三格,有效水深H =
0.8 m,T = 15 min。
斜管沉淀单元
1座,采用上向流斜管沉淀池。水力负荷1.0 m3/m2·h,尺寸:L×B×H = 1.0×1.0×3.5 m,斜管斜长1.0m,安装角度60°,有效水深
H =3.3 m。沉淀池出水进入集水池。
斜管沉淀池底部设污泥贮泥斗,贮泥斗内污泥重力排放。
4.1.4集水箱
1座,尺寸:L×B×H = 1.0×1.0
×1.25 m,有效水深H =1.0 m,有效容积V =
1.0 m3。
污水提升采用1台立式管道离心泵,水泵规格:Q=1~2 m3/h,H=12 m。
4.1.5高效曝气生物反应器
1座,钢制,设计产水量1.0 m3/h。
设备直径为Φ=1.0 m,填料高度3.0 m,滤池总高度H=6.0 m,空塔停留时间t=2.4 h,采用球形轻质多孔生物陶粒滤料。
高效曝气生物反应器进水管上设转子流量计,流量测量范围为0~2 m3/h;通过测定中间水池DO浓度,调节进气管上的调节阀,控制高效曝气生物滤池中的DO浓度;设备定期反洗。滤池出水进入中间水池。
风机选型:选用1台空气压缩机,规格Q=0.5 m3/min,H=1.0 MPa,出风管上设流量计。
4.1.6中间水箱
1座,尺寸:L×B×H = 1.0×1.0×1.25 m,有效水深H =1.0 m,有效容积V =
1.0 m3。池内设反洗泵1台,水泵规格:Q=10~15 m3/h,H =
20 m。
4.1.7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
1套,设计产水量1.0 m3/h,设备集成了如下各反应单元:
(a)高级氧化单元(拟采用紫外+O3联用)
(b)微絮凝过滤单元
(b)活性炭过滤单元
(d)反渗透单元
4.1.8清水箱
1座,尺寸:L×B×H = 1.0×1.0×1.25 m,有效水深H =
1.0 m,有效容积V =
1.0 m3。
4.2
试验计划
1、按最初设定工艺流程运行,检测各处理单元的最佳运行工况和处理效果,研究药剂的最佳投加量,为工程应用提供试验基础。
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废水,改变处理单元的组合方式,重复第一阶段的试验,得到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的优化工艺。
3、完善并对各处理单元进行优化设计,获取最佳水力传质条件。
4、整理试验成果,完成专利技术的申请与成果鉴定。
4.3
水质采样与分析方法
根据试验需要确定水质采样频率与水质指标,所有水质分析均按国家标准方法进行,并作详细的试验记录。